第411 章 中秧注视
“星光2030计划”发布的第二天,星城市政府官网首页便上线了专题页。
蓝底白字,页面中央四个字赫然醒目:“星光2030”。
页面下方配套三大图文展示板块:
?\t核心战略图谱(十四项自主化攻坚计划);
?\t三大改革支柱(财政机制、人才机制、科技机制);
?\t制度试验布局图(体制改革试验区实施路径);
从界面排布到语义表达,每一行都经过李一凡亲自过目,去掉口号,换成路径;减少荣誉,换成数字。他知道,所有盯着这个页面的人,都不只是在看星城市,而是在看一个信号。
这个页面上线的五小时内,全国十三个省级政府的内网秘书系统访问量剧增,部委协同网后台查询频次翻了两倍。
这不是地方政府搞一套科技口号,这是大夏中央尚未官宣、但全体官场已经默契接受的**“次级国家计划”原型**。
而李一凡,正站在那个原型的最前线。
……
当天下午,大夏国家发改委技术战略研究所召开闭门圆桌会,参会人员包括来自清华、北航、中科大、国家信息中心的多位副部级专家,主题只有一个:星光2030的可行性与可推广性分析。
“他们不是喊口号。”清华大学技术政策研究院副院长低声说,“他们是真有硬货,EdA、光刻胶、刻蚀设备这些我们追了二十年没成的,这次他们自己一座城市拉起来了链条,值得我们看看。”
“更重要的是,”国家信息中心的一名学者皱着眉,“他们把‘失败容忍机制’写进财政模型了。这是体制第一次试图让科研真正脱离绩效考核。”
“这事搞成了,不只是星城市有意义,全国体制都有个参照坐标。”
发改委负责此次会议的处长沉吟良久,说了一句:
“我们得写报告了,而且要在中财办出手前交上去。”
……
与此同时,在大夏中组部某办公楼内,干部局三局组织了一场干部调研例会。
此次会议没有公示,但主题却不再是“常规副省人选储备”,而是——
“聚焦具有科技战略能力的跨领域干部综合画像与提级预审机制。”
林子安坐在最中间,手中拿着一份刚打印的干部轨迹档案。
档案第一页上,赫然写着:李一凡,男,汉族,1980年9月生,现任潇湘省委副书记、星城市委书记。
林子安心里说不出的激动,自己的妹夫进步,他感到非常自豪。
飞快的在下方一栏——“中央重点考察方向”中,用红笔画了一道横线。
他知道,这张表格未来可能会出现在更高一级的桌面上。
……
华东某沿海城市,某大型投资公司董事长在闭门例会上轻轻叹了口气:
“我们从2010年就开始试图在本地打造一个半导体城,但资金、人才、机制,哪个都没跑通。”
“现在看看星城市,我们反倒成了追赶者。”
一旁的副总说道:“听说大夏中央财政司已经批了他们300亿引导基金了?”
董事长点点头:“是,财政口已经松了,发改口子也给了。今年下半年起,国家几乎所有产业基金都会自动优先对接星城市。”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场游戏,变成了围绕星城下注。
谁贴得近,谁就是赢家;谁站得远,只能眼看资源流走。
……
而在外交层面,李一凡也感受到了外部世界的迅速回响。
欧洲某大国驻华经济公参向北京的使馆提交了一份内部电报:
“大夏国家战略已通过星城市将半导体产业升级为优先国家安全层级,技术独立路线正在形成系统化趋势。建议我们调整对华技术出口政策,在锁控基础上保留谈判窗口,以防全面脱钩。”
电报落款时间,正好是大夏社刊出《科技先导区:星城市的试验意义》头版评论的次日。
而此时的星城市,则正进入一种安静而炽热的状态。
建设图纸日夜迭出,科研基地逐批启动,产投基金在全国招商,凡星投资则悄然完成对上游三家关键设备材料公司的增持计划,不在公开市场操作,但影响波澜不惊。
市政府办公厅内部流传一句话:
“我们现在不是在管理一个城市,而是在维护一个国家未来的起始版本。”
……
当一切进程如洪流般向前,李一凡却选择在一个小而不公开的场合,站在全体中青年副处级干部面前,做了场30分钟的内部讲话。
没有媒体、没有录像、没有稿件。
只有一句话被所有人记住,并在整个星城市官场悄然流传:
“你们不是在为我干,而是在为这个时代干。”
星光计划,不只是一个文件,更是一场集体信念重塑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