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荟萃合集

喜欢血叶兰的钱公公

首页 >> 群英荟萃合集 >> 群英荟萃合集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肥而不腻(养成) 三体 格局打开,离婚后我火爆贵圈 我在霍格沃茨当黑魔法防御教授 我的冷艳老婆不好惹 人在木叶,我要当火影 仙逆 秦相 重启万族 庶女的日常 
群英荟萃合集 喜欢血叶兰的钱公公 - 群英荟萃合集全文阅读 - 群英荟萃合集txt下载 - 群英荟萃合集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240章 庄子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生于公元前 369 年,战国时期宋国人,出生在宋国国都东北的蒙地。庄子曾做过蒙地漆园小吏,后因无心仕途不久即离职。庄子一生主要活动在社会下层,与渔人、船夫、工匠、农人、屠者及隐者阶层交往密切,生活困苦却学识渊博。他虽生活贫困而性格清高孤傲,拒绝与官府往来。

庄子与齐宣王、魏惠王同时,与惠施为友。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庄子为楚相,庄子却拒绝了,选择 “终身不仕”,过着隐居生活。庄子一生游迹广泛,曾麻鞋布衣见魏王,展现出其独特的人生态度。

庄子的一生历经波折,从家境尚丰到生计艰难,织履、渔钓不足以自给。他的亲人不见历史记载,有学者认为其庄姓肇始于宋第十六代君主庄公,原为宋国公族,后沦为庶人;也有学者认为庄子先世为楚国人,因楚国内乱而北迁至宋国。

约公元前 286 年,庄子因病辞世。临终前,弟子们欲对他行厚葬之礼,庄子却以天地为棺椁,日月为连璧,星星为珍珠,万物为陪葬品,拒绝了厚葬。

庄子的性格特点

庄子性格自由豁达、清高孤傲,虽生活贫困却善于辩论。

首先,庄子非常自由和豁达。他主张 “无为而治”,超越物质和社会的束缚,追求自由的境界。比如,他拒绝楚威王的厚礼聘相,宁愿在泥水里快乐地活着,也不愿意去朝廷当官。庄子不在乎名利等身外之物,唯一在乎的只有学问。他不与官府往来,即使做漆园吏这样的小官也时间不长,因为他向往的是自由的生活和对学问的追求。

其次,庄子超然物外。他强调 “自然之道”,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实现真正的自我完善和精神升华。庄子在面对各种境遇时都能保持超然的态度。例如,当楚王派使者请他去当宰相时,他用楚国神龟的故事来表明自己宁愿在烂泥中摇尾,也不愿被供奉在庙堂之上失去自由。

再者,庄子幽默风趣。他的着作中充满了各种幽默和讽刺的言论。像他与监河侯的故事,家里揭不开锅的庄子向监河侯求助,监河侯却推托说等收了税再借给他三百金。庄子便讲了一个涸辙之鲋的故事,讽刺监河侯这种不救急,反而说风凉话的虚伪之人。还有他与曹商的故事,曹商替宋王出差到秦国获赏跑车,向庄子炫耀,庄子则用秦王悬赏名医治脓疮、挤痘痘、舔痔疮给赏赐的故事,讽刺曹商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此外,庄子谦虚谨慎。尽管他的思想深奥玄妙,但从不自以为是,也不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在与惠施的辩论中,庄子并不是一味地争强好胜,而是在交流中展现出对不同观点的思考。

庄子性格的另一大特点是看得开。他的妻子去世,老朋友惠子来参加葬礼,看到庄子竟然在唱歌。庄子向惠子解释,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妻子的生命如同春夏秋冬一样,是自然的过程,她从大自然来,现在又回到大自然里去,这是一种对生死的看淡。庄子自己快死的时候,也拒绝学生们的厚葬提议,认为天葬即可,天地是他的棺材,日月星辰陪他入睡。

庄子与惠施的交往也体现了他的性格特点。庄子与惠施经常一起辩论,如着名的濠梁之辩。两人在濠水之上,庄子看到鱼儿说它们很快乐,惠施质疑他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庄子巧妙回应,展现出他的机智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庄子与惠施的友情并非一帆风顺,当惠施当了魏国丞相后,有人进谗言说庄子要来抢相位,惠施派人搜捕庄子。但庄子亲自去见惠施,用鹓雏和鸱的故事,表明自己对功名利禄的不屑。

庄子的性格充满了独特的魅力,他的自由、超然、幽默、谦虚、谨慎和看得开,不仅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追求自由、超越物质和社会束缚的精神榜样。

二、庄子的主要思想

哲学思想

庄子认为 “道” 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就是对宇宙的本源阐述。在老子 “人法自然” 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天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他认为 “道” 的自然规律是无边无界的,冥冥之中没有操纵万物的主宰,万物都是自生自养,在天地中自然演化。

“道” 本身既是有形有实的,又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道” 是根本,天地还没有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了。“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鬼神、上帝、天、地都是由 “道” 生出来的。“形非道不生”,自然界的万物也是 “道” 生出来的,“道” 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无始终,物有死生。” 道是永恒的、绝对的、无变化的;万物是暂时的、相对的、有变化的。“道” 无所不在。庄子的 “道” 和老子有不同的地方,老子的 “道” 是客体的,庄子的 “道” 是指人的主体精神。他认为人只要自以为精神上得 “道”,就可以与 “道 “同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和万物与 “我” 是合而为一的东西,“道” 既然存在于天地万物中,也就存在于 “我”。“我” 就是 “道”,“道” 就是 “我”。

在《庄子》的 “道论” 中,《齐物论》篇中的 “道通为一” 论是其中一种重要的道论。地籁之 “万窍怒呺” 象征了物论的繁兴与整个世界的破碎,而人态及人的生命旅程则表现了存在的混乱感、荒谬感和个人局限于 “成心” 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庄子提出了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并针对百家争鸣中各学派彼此更相是非的情况,提出 “莫若以明” 的主张。从言这方面,提出 “照之以天”、明白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的道理以应物、突破具体名物的局限以明白天地相通万物一体;从道这方面,将物皆有其是、有其可这一点抽象出来,使之通同化,提出 “道通为一” 的论点,并以成毁之论对通同为一作本源性申述。《齐物论》第三段先是消解言论的确定性,进入相对论和等同性,达到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境界,接着对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内容的确定性予以否定,引出对齐同大境界的阐述,最后以 “罔两问景” 与庄周化蝶这两个寓言进行历时性阐述,将一个破碎的人世间统一起来并与自然运化相浑融。

处世思想

庄子主张淡然旷达,从容面对祸福哀乐,追求自由,不被功名利禄束缚。

庄子把名利看轻,人生才能快乐长久。他用楚国神龟的故事表明自己宁愿在烂泥里摇尾巴,也不愿被供奉在庙堂之上失去自由。在庄子看来,把名利看轻,就是要懂得知足,不被物质欲望和社会压力所困扰。正如老子所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懂得知足的人,不会贪婪;懂得放手的人,人生才不会被耗尽。

庄子把自己看轻,生活才能卸下枷锁。在赌博的过程中,以砖瓦等便宜物品做赌注,参与者心里轻松,可以超常发挥;以黄金为赌注,参与者得失心太重,反而失误百出。人生也是如此,当把自己看的太重时,就会患得患失,害怕别人的评价。只有把自己看轻一些,告诉自己凡事尽力就好,才能减少压力,更加灵活从容地与人沟通。

庄子的处世哲学还体现在坦然面对天地人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保持淳朴本性,就是这世界上最完美的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语容易掩盖真言。“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摆脱世俗的快乐和荣誉,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在人生道路上,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准则做事,不受外界影响。“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嗜好欲望太多会遮蔽本性智慧。“绝迹易,无行地难”,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考虑后果。“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平静地接受无法改变的现实,这是生活中的智慧。“以众小不胜为大盛”,不与世俗之人争小利小益,以超脱的心态追求更高远的目标。“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利益为出发点的友谊不牢固,真正的友情来自相同的志趣和人生理想。“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君子以义相交,交情平淡却能长久亲近;小人以利相交,交情甘甜却不牢固。

政治思想

庄子不主张推崇古代圣贤,认为万物平等,反对 “人为” 追求,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发展。

庄子认为人不应该成为虚名的载体,“无为名尸”。沉溺于名利之中会招来怨恨和责难,一个人太过热衷于猎取虚名、沽名钓誉,最后会丧失自我,成为 “名尸”。而像百里奚不把官爵俸禄和级别待遇放在心里,一心一意养牛,反而被秦穆公委以重任。庄子觉得人是本,名利是身外之物,人不能沦为外物的奴隶,“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庄子还主张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极端处境下,当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时,安于处境、顺应自然或许是最好的方法。庄子处于一个混乱的时代,他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在乱世中生存、安顿,把 “无用之为大用”“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当做他保全自身的活命思想。“无用则为大用”,某些时候 “无用”“无为” 反倒能够使自己趋利避害,得以全生。森林中的树木因有用而遭砍伐,不材之木却因无用而长寿;形体不全的支离疏因无用而比在战场上厮杀的人活得久。“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当遇到一个 “天杀” 的君主时,要顺随,安于处境、顺应自然,把保全生命看作关键。

庄子反对推崇古代圣贤,认为万物平等,不应将人划分等级,出现君臣百姓的阶级之别。他反对 “人为” 的追求,理想的社会是所谓 “至德之世”,主张自然,反对人为。“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这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

三、庄子的文学成就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庄子》以寓言为主要表现方式,大量运用充满 “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的寓言,对文章内在主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展示,使文章形象生动。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主干,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结构线索模糊隐秘。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把看似孤立的寓言和段与段联结起来,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如《逍遥游》前半部分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并非作品主旨内容,而题句却一笔带过,以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注重以寓言本身说明问题,寄托思想,而非把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附庸和例证。相比墨子、孟子等用寓言作为扩大的比喻、为理论作补充形式或论辩工具,庄子在文学成就上更胜一筹。

意出尘外的想象和虚构

庄子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奇特的形象世界。其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局限和物我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如北溟之鱼化而为鹏,其翼若垂天之云;任公子垂钓,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千里震惊。庄子通过奇幻的想象表达深邃的哲学思想,反映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充满批判精神,同时也有深沉情感的流露。如楚狂接舆歌中表现出生于乱世的绝望和悲哀;匠石运斤成风,流露诤友去世后的孤独寂寞。“浑沌之死” 的寓言,寓意丰富,既可理解为不能仅从主观愿望出发做事,也可理解为要尊重事物差异性,还可从 “七窍” 代表欲望的角度理解,甚至可从名字角度探讨。庄子诡奇的想象,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形象恢诡的论辩

《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瑰玮諔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其论辩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风格。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阐述,用比喻、象征手法代替逻辑推理论述,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体味领悟哲理,同时在论辩过程中又表现出精辟的思辨能力。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立场提出齐是非、等寿夭、合同异等命题,从形式逻辑上近于诡辩。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字虽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方法层层推论,但逻辑上并非十分严密。《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被逻辑推理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超越了形式逻辑规则,进入 “无言无意之域”,使庄子哲学充满诗意。

富有诗意的语言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庄子的语言为其文章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庄子的人生哲学

“齐物” 思想

“齐物” 是庄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齐” 有齐同、整齐之意,“物” 指天下万物,“齐物” 即破除、超越、转化对物的分别对待之心,站在 “道” 的高度观照万物,消除自我、对立和差别。

庄子认为,客观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可以把它们看作一样的,这就是 “齐物”。在这方面,庄子给出了他对事物与其对立面之间联系的一些看法。首先,事物与它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的。“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没有 “彼” 就没有 “我”,而如果没有 “我”,那么 “彼” 也就无法得到呈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 出自 “是”,“是” 亦起因于 “彼”。这意味着事物只有通过其对立面才能映照出自身的存在和特点,若没有对立面,事物本身也就无法得到映照和呈现。比如没有 “美” 的概念,“丑” 同时也就失去了意义。

其次,事物与它的对立面是同时发展的。“彼是,方生之说也。”“彼” 和 “是” 像两船并行一样并存。“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正在产生的同时也就正在走向死亡;走向死亡的过程同时也是正在产生的过程。“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事物的分解过程也是事物的形成过程;事物的形成过程也是它的毁灭过程。

再者,事物与它的对立面是存在共同属性的。“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事物和它的对立面虽然相对,但不存在极其明确的区分界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共同的属性。比如胖和瘦同时都是用来描述事物形体 “宽窄” 程度的。

对事物及其对立面之间的关系有了以上理解之后,庄子说出了齐物的关键。“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彼” 和 “是” 失去了其对立的一面,这就叫作 “道” 的枢,掌握了 “道” 枢就像处在圆环的中心一样抓住了看待事物的根本,这样就能够应对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了。也就是说,齐物的关键,就是把对立的事物都看作是相同或者浑为一体的,掌握了这一思路就是掌握了 “道” 的关键,能够在 “道” 的角度看待事物,如此也就能够应对事物无穷的变化。

庄子的齐物论包含齐物和齐论两个方面内容。粗浅理解起来,齐物论就是齐同客观事物和思想言论。庄子认为,客观万物虽然是千差万别的,但却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样的,没有必要分出区别,这就是 “齐物”;人们的各种观点和言论虽然是千差万别的,但也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一样的,没有所谓是非之分,这就是 “齐论”。

“逍遥” 思想

庄子的 “逍遥” 思想包括游世意识、逍遥精神和 “无待”“无己” 的人生境界,通过消减欲望达到自由境界。

要达到逍遥游的境界,首先需要理解 “无待” 的真谛。所谓 “无待”,即是不受外界的束缚和限制,不依赖外物的评价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在庄子看来,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内心的充实和自我认同,而不是外在的名利与地位。只有当我们学会放下世俗的枷锁,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动摇,才能找到通往逍遥自由的路径。

要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庄子强调必须超越物质的欲望。在他看来,物欲是束缚人精神自由的最大障碍。人们往往因为沉迷于物质的追逐而忽略了心灵的滋养,从而失去了自由飞翔的翅膀。庄子提倡 “无欲则刚”,即通过减少欲望,回归内心,用淡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起伏,保持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再是,庄子认为要达到真正的逍遥游,还需要对世事有一种超然的态度。在《庄子》中,他多次通过寓言故事表达出对世事变换无常的洞察,以及对此的超脱和豁达。庄子提倡与世无争,不被外界的成功与失败所困扰,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样,人才能真正达到精神的自由逍遥。

庄子的逍遥游,不仅仅是一种逃避现实的乌托邦,它更是一种面对世界、面对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要求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既不盲目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也不完全脱离现实,而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保持内心的独立和自由。

人生哲理

庄子为我们揭示了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如快乐是自我感觉、随遇而安、认识自己做真我等。

1. 快乐是一种感觉。庄子认为最大的快乐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是没有荣誉。人生的生死、贫富、荣辱、贤能与不肖,都是事物形式的变化,是天人运行的常道。懂得这些情势,心灵就不会受到扰乱,才能保持内心的和谐宁静,这就是天德。同样,快乐是一种自我感觉,不苛求,不背包袱,像鸟一样自由飞翔,便可获得纯真快乐。

2. 随遇而安。庄子说,要在无为中有为,就是要我们顺应事态自然发展,山不过来,你就过去。在不如意时,及时调整自己。只有安详顺受,且从容地从不如意中发现新的道路,才能获得安宁。与事物的规律本性背驰而行,烦恼和痛苦将会一直伴随。

3. 认识自己,做真我。真我是最快乐,最闲适,最有智慧的。认识自己才能找到真我,之后你才能明白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一切问题其实都是自己的问题,不要问别人,要问自己。人比人,气死人。不比,不苛求别人,当你把自己当做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就能遇见最好的自己。学会体悟自己的本性,抱紧自己的精神,你就可以畅游出世。搞清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切就会无碍,逍遥。

4. 不逞口舌之快。庄子认为善于保存自身的人,不用诡辩地巧饰智慧,不用小聪明为自己开脱,不用低级的心智使得德行受阻。迷乱心智的花言巧语,都是圣人所鄙夷和摒弃的。那些惯于找借口,推卸逃避责任的人,是无法成就大事,也无法安心做事的。魏然自持地生活在自己所处的环境,让本性回归,性情彰显,事情自成。

5. 迷惑之后有收获。庄子说,没有迷惑,就没有醒悟。只有经历了迷惑,之后痛定思痛,才能彻底改变自己,从原来的小我中跳出,进入到大我之境。我们应该感谢那些迷惑痛苦的日子,因为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反思自身,明白人生,进而开启自己生命的良性循环。

6. 无欲则刚。人性有很多弱点和缺点,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克服,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欲望。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些,意识不到人性弱点所带来的人之损害,不能及时地规避或调整,我们的人生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就会出现灾祸。在庄子那里,真正的强者从表面看是柔弱的,是大智如愚的,他没有欲望,不张扬个性,因此他也不会受到欲望和外界的诱惑干扰,这才是做人的强大之处。如果让人性的弱点和贪欲掌控自己,那我们就很难发展健全自己。

7. 像鱼一样生活。庄子认为人生的各种麻烦和问题,全都是由于人的手段、想法、礼俗等隶属外在干预性质的东西太多导致,因此他讲 “鱼不可脱于渊”,其含义就是说,人不可背离天道,不可脱离自己的本性。人按照天道而行就能保持原有的美德,反之,就会堕落变质,欲望缠身。只有把人心中的魔鬼去除,把人为的东西(人类定义、人心好恶、价值区别等)清除,我们才能回归本源,找到真我。

8. 才能、品德不在容貌。庄子说,人们不会在流动的水面照自己的影像,只会在清澈平静的水面上才可看清自己的容貌。平静的心能安抚躁动的心情,以静可以制动。同理,通过人的外在容貌和流动不居的事物,我们无法找到恒定的美德。以貌取人是不可行的,一个人只有有纯净的心灵和内在的品格,那他外在的容貌是无足轻重的,可以忽略。

9. 安于自己的境界。当我们不能看清自己,就会变得总是向外索取,这就无法把自己的心安住。向外贪图别人的功名和外在财富,其结果就是越来越远离人的本性美好,变得邪恶乱动。通过自己的修为,自我的努力和品德的精进,我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宁,让心踏实安住。这样日子才平安顺和。

10. 拥有但不占有。拥有的心态是开放的,而占有的心态是封闭的。拥有与事物等同,而占有只会让我们变得狭隘和自私。富裕时多花点,贫穷时少花点,这是自然常识,做人且不可欲望太盛,任性占有。好东西只有分享给更多的人,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对待精神和灵魂,我们拥有的越多越好,而对待物质和肉体,我们占有的越少越好。

五、庄子对后世的影响

哲学文化领域

庄子建立的抽象哲学本我论对后世哲学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了中国最高水平的形而上学。庄子的哲学思想主体上继承了老子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自己的观点理论。他认为 “道” 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庄子的 “道” 和老子有不同的地方,老子的 “道” 是客体的,庄子的 “道” 是指人的主体精神。他认为人只要自以为精神上得 “道”,就可以与 “道 “同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在中国历史上,庄子的抽象哲学本我论没有任何人能够吸收发展超越。庄子代表了中国最高水平的形而上学,后世无一人能够继承。庄子的哲学对于后世哲学文化的影响贡献在于他建立了抽象的哲学本我论。庄子最吸引后世瞩目的的是他的 “逍遥处世” 说。庄子追求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境界是看淡人生名利之后的洒脱超然,就像是万物轮转我心不动始终如一。这是一种出尘超脱的人生境界。

文学艺术领域

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巨大,许多作家都受到了他的影响。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等后世作家在文学风格、文章体制等方面都受到了庄子的影响。

以苏轼为例,苏轼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使他懂得在这如梦如幻的现实人生中,只有顺天安命,回归自然才能达到永恒;才能在动荡的人世中 “处物而不伤”,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从词中可以看出庄子对苏轼的影响,如 “人生如梦”“齐是非”“自然本性” 等观念在苏轼的词中都有所体现。

李白的诗歌也充满了庄子的浪漫主义色彩。庄子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奇特的形象世界,李白的诗歌同样想象丰富,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庄子通过奇幻的想象表达深邃的哲学思想,李白也常常在诗歌中表达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陶渊明的诗歌则体现了庄子的自然、超脱的思想。陶渊明向往田园生活,追求自然、淡泊的人生境界,这与庄子的思想不谋而合。

阮籍的作品中也常常流露出庄子的逍遥、超脱的精神。阮籍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对自由、超脱的向往,这与庄子的思想有着相似之处。

庄子以寓言为主要表现方式,大量运用充满 “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的寓言,对文章内在主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展示,使文章形象生动。这种创作方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作家在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深意。

庄子意出尘外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以及富有诗意的语言等文学成就,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借鉴。

道教领域

道教将庄子视为正统主流理论,庄子其人被神化,其着作被奉为《南华真经》。

道教的产生脱胎于道家思想,道家创始人老子位列 “三清” 之一,被称为太清仙境大圣道德天尊,又名太上老君。而庄子在道教神谱中的地位相对较低,最初在道教产生到唐以前的几百年间,庄子未得到一席之地。直到唐玄宗时,庄子才被御封为 “南华真人”。

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老子的至高神地位并非一成不变。随着道教门派的分化,老子的地位也有所变化。而庄子在道教神谱中始终处于较低的位置,与冲虚真人列子、通玄真人文子、洞灵真人亢仓子并称为 “四大真人”。

尽管庄子在道教神谱中的地位较低,但他的清静无为及逍遥处世的思想对道教的发展与教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唐玄宗在天宝元年敕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并称《庄子》为《南华真经》。道士皇帝宋徽宗加封庄子为 “微妙元通真君”,并楼观台建庙供奉。

六、庄子的代表作品

《庄子》的构成

《庄子》是一部博大而厚重、奇异而诙谐的思想巨着,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关于其篇幅,《汉书?艺文志》着录为五十二篇,然而流传至今的通行本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对于《庄子》的成书过程,学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内篇七篇是庄子本人所着,外篇和杂篇则可能是庄子的弟子或后学所写。《庄子》一书运用了寓言、重言、卮言三种独特的创作方式,将主题时而隐晦、时而婉转、时而直露、时而夸张地表现出来。

代表作品赏析

《庄子》中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如《逍遥游》《养生主》等。这些作品不仅在思想上深刻,而且在艺术特色上也独具魅力。

《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第一篇,主旨是人突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全文以 “圣人无名” 为界,分为概述与分论。开篇描绘了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通过 “小知不及大知” 点出了 “小大之辩”,接着写无功、无名及破除自我中心,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借 “许由让天下” 写去名去功,借 “肩吾问连叔” 写至人无己的精神境界。篇末借惠施与庄子的对话,阐述 “无用之用” 的意义。

《逍遥游》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如大鹏击水三千,扶摇而上九万里,展现了宏大的景象。文中通过野马、尘埃、蜩与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等形象,说明万物皆有所待。以宋荣子、列子为例,指出他们仍然有所待,也并不逍遥。最后呈现出游于无穷的至人、神人、圣人的理想形象,指出只有他们才能够达到逍遥无待的境界。

《养生主》:《养生主》是《庄子》内篇第三篇,也是最简短的一篇。其主题是论养生之要诀,通过一系列寓言故事阐述了养生之道。文章开头以卮言形式讲明题旨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接着连用四个寓言来形象地说明庄子的养生之道。

其中 “庖丁解牛” 一则寓言,是《养生主》的主体部分,既充分表现了《养生主》的基本思想观点,又突出地体现了《庄子》之文学艺术的特色。庖丁解牛的过程,动作如桑林舞步,声音合于经首乐章的音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说明养生就要像解牛的刀一样,尽力钻空子,在夹缝中求生存,要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养生主》的艺术特色独特。首先是奇特的 “三言” 交错,即寓言、重言、卮言相结合。“三言” 中,“寓言十九”,可见寓言在《庄子》文章中的重要性。《养生主》中除开头和结尾的 “卮言” 外,中间连用四个寓言说理,将养生之道渗透到寓言故事之中,文章的观点与寓言水乳交融。

其次是奇妙的艺术手法,如在 “庖丁解牛” 中,庄子运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一个潜心于解牛之术的庖丁形象。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庖丁解牛时的情景描绘得维妙维肖,展现了庖丁解牛的高超技巧和成功的原因。

再者是奇丽的语言风格,《养生主》的语言纵横跌宕,挥洒自如,词汇丰富多彩,富于创造性。全文以散句为主,有时杂以韵语,使得韵散交错。文中有比喻、有夸张、有典故,如对偶句、排比句等,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同时,庄子散文的语言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借助寓言、重言、卮言交错运用,使其观点让人信服。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一婚两制(高干) 秦舒褚临沉 枭宠,总裁夫人超甜的 超神:开局沉睡十万年 都市之巅峰传承 我亲爱的小竹马 叩问仙道 都市最强道仙 须弥洞天 火影之奈良鹿丸 我的老婆绝色倾城 年代文团宠只想躺赢 大明:苟在皮岛当老六 轮回之途:曦玦引 猴神记 中国第一帮 农家美娇娥 帝后世无双 骆风棠杨若晴 末日女帝请披好马甲 
经典收藏四合院:开局杀贾东旭,灭聋老太 最强佣兵 我的冷艳老婆不好惹 四合院:重生傻柱,多子多福 这是波导弹,我读书少别骗我 海贼:草帽团的妖精女王 人在乡农,我靠教萌宝国粹火出圈 人在假面,时王一阶打穿所有骑士 主神元图 四合院:刘光天的幸福生活 武道长生:从拜师华山开始 谍与战 海贼王:开局拐跑乌塔 如兰重生之似水流年 薄情总裁VS小野猫 重案刑警:从见习警员到破案神探 惊悚游戏:开局被血族女王咬了 穿越极品小姑:开局拿回金手指 项链历经81世界,终于成为系统 末世重生之:你!给我站那! 
最近更新快穿之这任务太简单了 穿书:穿到书中结局后我成了女帝 军婚超甜,重生回到新婚夜 网王名柯之团宠她超凶哒 神鼎:凡人仙途 提篮桥进修后,穿到红楼当丫鬟 我乃大天官 楚瑶修真传之觉醒 穿成炮灰对照组,锤爆整个娱乐圈 民间鬼事汇 冮城风暴 全娱乐圈都嗑我俩cp 开局:刁蛮公主降临到我身边 战神王妃沐灵汐 介于天使和魔鬼之间 穿越:渔女赶海养娃记 宿主演绎到位,大佬利落出柜 领主:从捡到龙人娘开始 恶女绑定系统后,深陷争宠修罗场 天赋随机我随天,他人崩溃我递烟 
群英荟萃合集 喜欢血叶兰的钱公公 - 群英荟萃合集txt下载 - 群英荟萃合集最新章节 - 群英荟萃合集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