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各朝讲述太宗事迹【历史直播】

今天有猫了吗

首页 >> 向各朝讲述太宗事迹【历史直播】 >> 向各朝讲述太宗事迹【历史直播】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康熙大帝 抗战之野战独立团 从亮剑开始搞军工 调教太平洋 明末钢铁大亨 永不解封的档案 逍遥太子爷 奉系江山 大明:我穿越成了朱祁镇 绝代神主 
向各朝讲述太宗事迹【历史直播】 今天有猫了吗 - 向各朝讲述太宗事迹【历史直播】全文阅读 - 向各朝讲述太宗事迹【历史直播】txt下载 - 向各朝讲述太宗事迹【历史直播】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51章 科举录取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王小波李顺起义带给赵光义的震动是巨大的,对此事他特意下了一道罪己诏:】

【“朕委任不当,烛理不明,致彼亲民之官,不以惠和为政,管榷之吏,惟用刻削为功。挠我蒸民,起为狂寇,念兹失德,是务责躬。改而更张,永鉴前弊,而今而后,庶或警余。”】

【随后,停止了蜀地的榷茶政策。】

【同时,赵光义在把成都府降格为益州后,派遣张咏为知州,治理蜀地,并授予他“便宜行事”的权力。】

【张咏没有辜负赵光义的期望,到了蜀地后,他“废沿江榷货八务,听商人买贩”“罢各州榷酤”,放宽了蜀地的商业政策,取消了益州的博买务,同时轻徭薄赋、鼓励开荒。】

【在他一系列治理下,蜀地逐渐重归平静,张咏也被誉为治蜀名臣。】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终于彻底放松下来,好呀,终于彻底平定动乱了!这个王继恩……还好还有张咏,清明谨慎,智略神出,总算是平息了蜀地的余波,让这个地方彻底安稳下来了!

赵光义开始回忆张咏这个人:“张咏,朕记得是枢密直学士、同知银台通进封驳司兼掌三班院,先前朕还特意召他回京……他好像和寇准是同年进士来着?”

身旁内侍连忙回答道:“官家说得对,张学士是太平兴国五年的进士,和寇枢相是同一年。”

“嗯。”赵光义点点头,打算回头翻一翻太平兴国五年的进士名录,看看这些人里面还有没有什么好苗子可以一用。

不过,他叹了口气,蜀地的政策不能再按以前的继续施行下去了,底层百姓完全失去经济能力后,是真的会掀起动荡的。但是,防止地方动乱,也不能不施加一点限制……

那就放宽川蜀地区的经济控制,但依旧加强政治控制好了。

明朝,洪武年。

“结束了?”朱柏看向几个兄长,提出问题,“后面蜀地还有什么影响吗?肯定有的吧?”

“确实有,”此时朱标也走了过来,加入了聊天团体,“此后宋朝在蜀地的各项政策都比较小心谨慎,不敢轻易改变。而且,蜀地还滋生了一个‘岁在甲午,蜀且有变’的说法,让朝廷上下小心翼翼。”

“甲午年?有什么问题?”朱橚转了转眼珠子,试探道:“难道王小波李顺这次就是甲午年?”

朱标点点头,又纠正道:“准确说是李顺攻克成都府这一年,是甲午年。而且,你们都知道宋朝刚刚平定后蜀的时候,对后蜀的影响力颇为忌惮吧?”

“知道,”朱柏这方面还是有些了解的,“宋太祖说什么‘蜀人思孟昶不忘’,我觉得他们也不一定就多思念孟昶,其实还是因为觉得在宋朝过的不好才不顺从的。”

朱标没有对这句话发表什么评论,只是把话题拉了回去:“后蜀的开国君主、孟昶的父亲孟知祥称帝建立后蜀的那一年,也是甲午年。”

弟弟们恍然大悟,又颇有几分想看热闹的意思:“那宋朝上下全都炸窝了?专门派人在甲午年之前的时候好好治理蜀地,为蜀人带去美好生活?”

【当然,蜀地带给宋朝的心理阴影是巨大的。】

【从此以后,宋朝对待蜀地的政策来了一个大调整:经济上轻赋税,政治上严控制,并一直按照这个标准实施了下去。】

【就连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建立“市易物”,还打算在蜀地建一个的时候,宋神宗和一部分官员还小心翼翼,生怕再搞出宋朝初年的乱子来,王安石再三保证,才在蜀地推行。】

宋朝,开宝元年。

“轻赋税,而控制政治吗?”赵匡胤思考着这种方法,现在倒是也可以试着在川蜀地区逐步推行,尽可能缓解民间矛盾。

他的目光转到了神迹举出的例子上:“神宗……和变法……”神宗,此前并未有此庙号的皇帝,可以说宋神宗是第一位,但这可不能算是一个好的庙号。至于变法,变法本身当是好事,但为何主持变法的皇帝会得了神宗这么一个庙号?

或者说,变法有误?抑或者,这个变法实际上是不应当实行的?

想了想,赵匡胤还是放弃思考这件事情了。毕竟,这个事情离他实在太远,他也管不到那么以后的事情。

宋朝。

被神迹点到名姓的宋神宗赵顼和王安石抬头看了几眼神迹。

宋神宗心中颇有些犹疑,神迹专门举了朕的例子,是单纯的举例子吗?还是想要告诫朕什么事情?难道朕的变法当真不合适吗……

王安石则是内心平静,目光坚定,他一定要把变法推行下去!

【说完了赵光义关于军事民生方面的事情后,我们来看一看他在文治方面的一系列举措。】

【首先确实要声明一点:赵光义虽然在军事方面屡次失败,国内也有王小波李顺这样的起义,还造成了严重的重文轻武问题。

但在文治方面,赵光义也当得一句“文治天下”,从他这里彻底完善了科举制度,奠定了宋朝文官统治的基础。】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自觉受到了神迹的褒扬,得到了上天的肯定——他的文德治世被盖棺定论了!

没错,他完善了科举制度,也是他大力推崇科举、扩大科举录取人数,又让通过科举的士子们能够快速做官,这才打压下去那些唐末五代以来武将骄横无比的歪风邪气!

大宋的文官统治,是从他这里打下基础。

赵光义心情愉悦,低声自语:“大哥啊,你没能做到的事情,还是我做到了。大宋的兴盛绵延,也是要从我的文官制度开始。”

嗯,至于前面的那堆形容,都当没看见就行了,反正都已经发生了,也没办法改变。

殿内的众多大臣们也都喜气洋洋,毕竟此时已经是淳化四年,时下立于大殿之内的官员们,不少都是赵光义大兴科举的受益者。

就算还有对“文官统治”心有不满之人,也难以与大势潮流相抗衡。

唐朝,贞观三年。

颇有种想什么就来什么的感觉。

先前唐朝众人就对后世朝代的科举制颇感兴趣,此时就来了个赵光义完善科举制的内容。

李世民和贞观群臣们不由坐直了身体,越加认真起来。

【太平兴国二年,赵光义第一次开科,就是“龙飞榜”,共取进士一百零九人,诸科二百零七人,特奏名一百九十一人。】(1)

【太平兴国八年开始,及第进士赐宴琼林苑成为一种定制,随后不断发展。】

【雍熙二年首次实行试官亲戚别试制度,即另设考场,另派考官,这一回避法后来也得到了推广。

同时,进士唱名赐第制度从这一科开始,也就是所谓的东华门唱名。日后韩琦对狄青的那句“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也是由此而来。】

【端拱元年的贡举确立了贡院制度。

大致内容如下:省试前,由御史台派一名官员监门,在都堂帘外设立桌案,唱名给每个应试士子印试纸。(2)

阅卷合格,录进士试卷供皇帝审阅,诸科则只录姓名。皇帝御定以后,先各书姓名分散报捷,次日再放榜唱名。

士子向皇帝谢恩以后赴国子监谒见孔子像,接着在琼林苑举行两天闻喜宴,首日宴进士,次日宴诸科,都算是皇帝赐宴。

宴罢及第者题名刻石于贡院,再由状元牵头,召集同科举人择日聚会,称为期集,列叙姓名、乡贯、三代,叙同年关系。

最后登科之人赴吏部试判三道,称为关试,作为吏部选官时的参考。】

【而淳化三年,赵光义最后一次开科,也创新了两个制度。

一是对主考官实行锁院制度,即考官在奉诏知贡举时当场就入贡院,与外界隔绝往来,使其不能预先接受请托贿赂。

二是殿试时首次实行糊名考校法,即把举子的姓名籍贯糊去,防止徇私舞弊,这一制度后来也推广到科举制的各种考试中。】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赞许地点头,放松身体,坐了下去。这都是他的功绩啊!先前的科举,林林总总的,都颇为杂乱,都是他一力主导才形成了种种制度。况且,自隋文帝开始科举以来,录取的人数实在是少,导致科举不过是名头好听的一种选才方式,就连他的兄长,每科录取的士子也人数不多。

这如何能够真正使科举制度起作用?

也是他赵光义,大幅度扩大了录取人数,这才使得科举的触角延伸至朝堂天下各处,把科举制变成了真正的科举制。

宰执重臣们也俱都与有荣焉。虽然目前占据朝野重臣位置的仍有一些非当今官家的科举出身,但也有不少已经换上了太平兴国二年以来录取的士子们。况且,这些年的科举,也不乏已经为官之人去考,只为了获取一个好名头。

再者,闻喜宴后,同科士子聚会,那可已经形成了不少基于乡贯、同年、师承的群体,密不可分,就是为了此,他们也必然要赞美并坚持推行如今的科举制度。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吩咐身边侍从将这些关于科举制度创新的要点一一记下,毕竟他大宋早已决意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他本人也一直在举行科举,这些新制度眼下就可以纷纷施行,不存在什么阻力。

不像唐时,尚有势力庞大的世家贵族,对科举的推广加以阻挠。

接着,他又注意到了一句话——“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

这看似是在赞美科举士子,但一个“乃好儿”的定论,似乎又有些许不妥。韩琦必然是一个科举出身之人,但那狄青又是何人?

明朝,洪武年。

朱元璋称帝建国后,也没有落下科举。虽然在场的心腹重臣们目前仍有不少是老臣出身,但他们家中也有子侄参与科举、获得官身,自是对科举持有肯定态度。

何况,经过两宋数百年的科举制度、文官统治,到了如今,科举仿佛已经成为了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既然天经地义,那又有什么可疑问的?

也是由此,不少人对于赵光义的态度转变不少:“宋太宗虽于边事不利,但确实完善科举,此事功在千秋……”

皇子们对此倒是没有大臣们那么大的感触,毕竟他们又不会参加科举。

朱标道:“但是不管如何,宋太宗对科举各方面制度的完善,确实为朝廷大大增加了选拔人才的渠道、数量和便利性,这对于我们大明也是有利的。”

唐朝,贞观三年。

“赐宴,回避,唱名,锁院,糊名……”李世民细数着赵光义的几个创举,与唐朝的现状相对比,打算看看有几个能够直接、或者稍加改变后运用到唐朝科举上。

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进言道:“陛下,臣以为……糊名,恐怕有些困难。”赐宴唱名自不用说,这种荣誉性的内容加上不算麻烦;回避和锁院,虽然有些困难,但也不是不能推行下去。可是糊名一事,大约会很艰难。

毕竟,就算回避、锁院了,但只要名字不糊,那世族子弟的录取不还是十拿九稳吗?

至于赐宴和唱名,虽然是为了提高这些理论上是从基层上来的科举士子的地位,但按照唐朝的现状,参加科举的也大多是有些家底的子弟们,地位提升就提升了呗。

李世民眉头紧皱,他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但对于世家的分化消灭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的事情。

他提起了赵光义另一个至关重要的举动:“宋太宗的科举录取人数很多。”

其实何止是很多,和隋唐时期相比,单单一个进士科都可谓是翻了数倍。

“进士科顾名思义,那诸位觉得诸科和特奏名又是何种科举名目?”

杜如晦道:“我大唐的诸科是指科举的所有科目,但宋朝应当有所改变,神迹先前把进士科单独列出,那诸科或许就是除了进士科以外的科目总称。特奏名……用到了特字,或许,是特许出身?”

其他人都比较赞同这个推论,逻辑很通顺。

殿内李世民和明白唐朝情况的人都有几分遗憾,毕竟,宋朝的文官统治是建立在赵光义开始大幅录取士子的基础上,可是他们大唐,想要大幅提升科举录取人数也并非一件易事。或者说,想要大量的非世族出身的科举士子并不容易。

而没有足够的备用人手,一切都是空谈。

————————————

————————————

诸科:北宋时对科举考试常科中除进士科以外的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等其他科目的总称。

特奏名: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叫“特奏名”。

省试:宋朝科举中的一部分。宋朝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天官赐福 林岚秦小雅 竹马他有自闭症 重生之桃李满天下 吞噬星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神 江湖有鱼 毒妃在上,邪王在下 末日苟到尸帝 重生之快进来 地下城生长日志 残阳帝国 龙阙 超级生物科技帝国 花都太子 极品太子爷 我在故宫装喵的日子 我的极品空姐 天皇巨星养成系统 
经典收藏北宋穿越指南 明末钢铁大亨 穿越三国之魏主曹昂 抗战双子星 我给玄德当主公 秦时小说家 抗战之英雄血 犁汉 地表最强佣兵 李治你别怂 三国之醉卧美人膝 特战雇佣兵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三国:随子龙七进七出扬名立万 穿越:重塑大唐 绝代神主 血碎 八云新叶的野望 曲速引擎爆炸,称霸地球副本 求求你们造个反吧 
最近更新救命银子你们不掏?我选分家暴富 宋终:一拳镇关西 我这等人,也能称帝 一统大宋 三国:开局系统送我称霸四件套 天子宁有种乎?我靠加特林打江山 教教小兕子,大唐舰队星际归来 阿斗:相父你在哪个罐子里呢 史记白话文版 人在明末,八旗被我一顿黑打! 开局曝光,唐高宗喜欢小妈 我拔刀造反,你说我是当朝太子? 当司马懿穿越北宋,误上梁山之后 乱世村长,我能召唤历史名将 大唐:小地主家的败家儿子 穿越古代无理造反 三国:从县丞开始的崛起之路 装傻小地主:我真的只想躺平啊! 镇国世子爷 贞观六年遇见三岁小公主 
向各朝讲述太宗事迹【历史直播】 今天有猫了吗 - 向各朝讲述太宗事迹【历史直播】txt下载 - 向各朝讲述太宗事迹【历史直播】最新章节 - 向各朝讲述太宗事迹【历史直播】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